关闭心|中埃携手谱写文明互鉴新故事

日期:2025-11-15 11:15 浏览:

新华社开罗11月13日电 中埃携手谱写文明互鉴新故事 新华社记者 姚冰 王亚辰 段民富 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展”今年夏天结束,250件埃及重要文物将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新开张的大埃及博物馆吸引了众多中国游客。中埃联合考古队正在埃及萨卡拉启动第四个考古季,共同探索远古人类文明。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穆罕默德·伊斯梅尔·哈立德表示,丰富的文化交流体现了埃中关系的密切性和深厚内涵。 中埃友谊源远流长,近年来人文交流成果斐然。 1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埃及致贺信塞西总统在大埃及博物馆开馆仪式上表示,“两个文明古国正朝着同一个方向运行,两国人民日益相互熟悉”。 “中国和埃及作为两个文明古国,必须不断深化对彼此文明的研究。” 古埃及文明展览在中国持续走红,“欢乐春节”、“茶与世界”、“国际日”等文化活动受到埃及及中东其他国家的关注和喜爱……近年来,越来越活跃、广泛的人文交流正在架起中埃、中阿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桥梁。 “欢迎中国游客来访” 11米高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像、拥有4500多年历史的胡夫太阳船、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金色面具……大埃及博物馆4日正式开馆之际,中国游客王志国赶赴埃及首都吉萨金字塔西南附近的博物馆参观。展馆内人头攒动,首日参观人数就达到近18000人。 “这是埃及文化的名片,”他说。 “今天,中埃两国不仅旅游、商务往来蓬勃发展,文化交流活动也丰富多彩。” 大埃及博物馆馆长艾哈迈德·古伊奈姆对新华社表示,感谢习近平主席向塞西总统致函,体现了​​两国领导人对两国人文交流的一贯重视。 “大埃及博物馆是埃及送给世界的礼物,我们热忱欢迎中国游客参观。” 大埃及博物馆展览馆长塔耶布·阿巴斯表示,总统习近平在贺信中对深化文明互鉴的期盼尤为体现。推动“跨文化对话”是大埃及博物馆的重要使命之一。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提到的“古埃及文明展”是上海的文化盛事。此次展览由上海博物馆和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联合主办。展览历时13个月,于今年8月17日结束。 “这是近20年来埃及举办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出境展之一。”埃及最高文化委员会秘书长哈立德表示,这个文化窗口让更多的中国人民崛起并了解古埃及文明。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严海英、世界艺术史研究所埃及学中心研究员薛江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教授、教授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他们还分别担任中埃萨卡拉联合考古项目的学术主任和中方组长。他们告诉记者,这次展览是考古发现与研究相结合,用内容推动文明互鉴的成功实践。 “展出的许多文物都是中埃两国联合考古的成果。” “我们永远留在这里” 烈日下,风吹过沙尘,掠过千年的寺庙废墟和断壁残垣。萨卡拉遗址位于开罗以南约30公里处。它是古埃及文明的主要遗址之一,拥有许多法老金字塔和贵族墓地。中国-埃萨卡拉联合考古项目的合作伙伴正在这里并肩工作。 “沙漠炎热,墓穴条件复杂,失误时有发生,但我们始终坚持了下来。”薛江告诉记者,“有一次在扫描墓室里的文物时,顶部的沙层突然塌陷,差一点就成了现代的‘木乃伊’。”气温有时超过50摄氏度,曼箭墓室容易缺氧,队员必须爬行才能进入。中国考古队在艰苦的条件下继续工作。 自2022年启动以来,萨卡拉联合考古项目一直利用中国团队带来的微标记扫描、多光谱成像、三维重建等数字技术,为萨卡拉最好的寺庙、“酋长长城”金字塔等文化遗址和文物“赋予新生命”。每个考古时期后,中国团队提交的研究材料和报告都得到了埃及最高古物委员会秘书长哈立德的高度认可。在他的作品中ds表示,中国“不仅带来了先进的设备,也改变了考古学从研究型的角度”。 中埃双方正在积极转变考古合作模式,致力于打造涵盖多个研究领域的考古研究群体。双方将以中埃联合考古项目为基础,共同建设联合研究项目、联合实验室、联合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平台等机制。 考古合作不断深化,印证了中埃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扩大。今年8月,中埃签署海洋考古和水下遗产合作谅解备忘录。目前,联合考古工作正在孟菲斯的阿齐兹遗址进行。双方推动中国白鹤白刻与埃及罗达岛尼罗河头联合文化遗产申报。“保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来得正是时候,揭示了埃及和中国两个文明古国之间源远流长的渊源,体现了两国之间的深厚友谊。”埃及著名汉学家莫辛·法贾尼告诉记者。 法贾尼是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教授。他翻译了《论语》、《诗经》、《战国策》等中国经典著作,并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介绍给阿拉伯世界。他是第一位获得“中国图书特别贡献奖”的阿拉伯人。 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埃及时,纳基勒赫缅怀“中阿友好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法贾尼也在其中。 法贾尼说,近年来,他致力于翻译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书籍,并印制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书籍。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被放在办公桌上。 “它已经成为我的工作指南,我将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他说,博物馆是传承历史文化、连接过去和未来的重要平台。贺信内容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对中埃、中阿文明交流的重视。同样重视并积极倡导互学互鉴。 在2022年12月举行的首届中阿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回顾“中阿文明相互尊重,谱写互学互鉴的历史故事”,强调要“保护世界文明多样性。2023年4月,习近平主席回复阿拉伯杰出艺术家代表,提出“共同谱写交流新篇章”。202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表示,“愿同阿方共同推动人文交流,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书写新时代不同文明互鉴典范”,并推介“中阿全球文明中心”。 在伊拉克,连年战争导致大量历史古迹遭到破坏,文物流失严重。伊拉克自治区前文化和青年部长卡瓦·马哈茂德对此深感悲痛。伊拉克派遣文化修复专家来华交流培训,促进了伊拉克文物修复工作。 马哈茂德认为,中国人以文明战胜文明的理念通过文明互鉴克服文明冲突,通过文明包容克服文明文明,让他深感文明的力量是值得热爱的,尤其是在战争频发的中东地区。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加沙历史遗迹和文物保护受到冲击。巴勒斯坦考古学家法德尔·乌图尔告诉记者,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重视文明多样性、促进互学互鉴,可以为持久解决加沙困难注入正能量。 展望2026年,第二次中阿领导人峰会将在中国举行。更多跨越山海、心心相印的双向旅程,将为中阿人文交流、文明互鉴描绘更加美好的新画卷。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