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让拉脱维亚读者感受中国人文与诗

日期:2025-11-10 11:00 浏览:

新华社里加11月9日独家专访| “让拉脱维亚读者体验中国诗人和诗歌”——专访拉脱维亚汉学家Yeva Lapinja。拉皮尼亚是拉脱维亚著名诗人、汉学家。其翻译的《江雪:中国古代抒情诗选》(简称《江雪》)于2024年出版,荣获拉脱维亚年度最佳翻译诗歌奖、拉脱维亚图书艺术奖“金苹果奖”和2025年拉脱维亚文学奖。 Lapinia 精通德语和中文。 20世纪90年代,他在拉脱维亚大学学习了两年汉语,后赴德国深造。他获得了慕尼黑大学中国研究、文学和跨文化传播硕士学位。 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Lapinha在香港浸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珠海)担任外籍德语教师。近年来,LaPiña 致力于东部拉特语的翻译和介绍。维亚文学,特别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与研究。他认为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特殊符号,古诗词翻译直接促进拉美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架起两国理解的桥梁。 “我们正在努力介绍拉脱维亚古代和传统诗人,并将他们呈现给拉脱维亚读者。这将激发人们对中国、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更多兴趣。”拉皮尼亚说,拉脱维亚拥有数千年前的古老民歌,通过口头传统保存下来。拉脱维亚语的标准拼写和语法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因此拉脱维亚语是一种非常年轻的书面语言。 “中国古代诗歌非常古老,诗歌形式丰富,诗人阵容明亮,所以我在翻译时遇到了很多困难。” 《江雪》收录了陶渊明、谢灵运等诗人的代表作。东晋至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辛弃疾等唐宋诗人。拉皮尼亚力求再现原作的形象和节奏,同时融入拉脱维亚的诗意节奏以及中国和拉丁文学传统的巧妙融合。拉皮尼亚说,陶渊明、谢灵运开创了中国古代田园诗、山水诗的新题材。 “诗人开始关注个人自我意识的存在,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诗人开始用一句话来表达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他说:“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中国古诗?因为诗是穿越时空的,一百年前读,今天读都可以。诗歌所表达的主题通常反映人性。诗人所表达的主题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界限,反思人类的存在,比如自然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拉皮尼娅在翻译中强调“文化共鸣”。她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心灵的对话。在2025年拉脱维亚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她发表获奖感言并表示:“诗歌如雪花,跨越邦索克和河流,落入异乡的心脏。”拉皮尼娅为《江雪》一书添加了丰富的注释,诗中涉及的人物名字、诗人的生平和历史事件,甚至是具有多种含义的汉语词汇,都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了解释。这就是这本书在拉脱维亚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拉脱维亚国家广播电台主持人在与拉皮尼亚的访谈节目中介绍《江雪》:“我对这个现象感到惊讶:这本书可以有两种类型的读者。一些人读诗歌,另一些人读传记、引言和脚注。它们是对中国历史的精确而详细的介绍。”谈论和据了解拉脱维亚在华读者情况,拉皮尼亚表示,中国文化交流活动在拉脱维亚日益活跃,拉脱维亚读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 “大学是培养未来专家的地方,有必要培养更多拉脱维亚文学、艺术、经济等领域的‘中国’专家,让他们向公众介绍中国,帮助两国更好地了解彼此。”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